?
首页 视察调研 提案工作 议政建言 社情民意 党派团体 县(市、区)政协 领导讲话
委员风采 规章制度 文史资料 理论研究 他山之石 政协知识 艺术之窗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史资料 ?关键字:     
?

百年前叱咤梧州的志士班

作者: 远舟 责任编辑陈薇    日期: 2016-3-31    来源: 梧州政协网

 

清末,辛亥革命前,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,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粤剧改良运动。梧州因与广东接壤,兼有西江交通之便,对于广州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动态特别敏感,加上梧州的同盟会组织也十分活跃,故此,这场大规模的粤剧改良运动很快波及梧州,从而在广西特别是梧州的戏剧史上,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 

何谓志士班?

推动这场粤剧运动,从事粤剧改良实践的组织,称为“志士班”。志士者,革命志士之谓也。

其时,一批思想激进的记者、学生、工人(其中多是同盟会员),为了更广泛、更深入地宣传革命,借助粤剧“高台教化”(孙中山语)的力量,与思想进步的粤剧艺人联合起来,利用粤剧形式,渗入话剧元素,组成一个又一个新型粤剧团,排演一出又一出新型粤剧。

这些新型粤剧团的剧目内容,“或抨击时政的腐败,或揭露封建礼教的苛酷,或歌颂爱国英雄,或借中外之史绩以喻今”;在演出方面,“有时长歌当哭,有时大发宏论,庄谐杂出,感人至深。” (据谢彬筹《近代中国戏曲的民主革命色彩和广东粤剧的改良活动》)因内容明显有别于传统粤剧,人们称之为“改良剧” ;又因改良剧多由诸志士粉墨登场,现身说法,故而号称“志士班”。

志士班之威名遂著称于世。

广州志士班与梧州志士班

志士班在梧州开展的粤剧改良运动,可谓高潮迭起好戏连台,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:其一,广州志士班在梧州的演出;其二,梧州志士班在本地及外地的演出。

据考,从广州来梧州演出过的志士班有三个:一是以郑君可为首的“天演台”班,二是以吴有山为首的重组“天演台”班,三是以黄鲁逸为首的“优天影”班。这三个志士班中的后两个尤其受梧州民众欢迎,更因其演出形式和内容的独具一格,使得梧州观众耳目一新,志士班的每场演出无不观众爆满。一时间,梧州人都以未看过志士班的改良剧为憾。

受到广州志士班的影响,梧州同盟会也效仿组成了一个名为“优胜者剧社”的志士班。这个志士班不仅是迄今所知梧州最早的一个本地班,而且还开了梧州粤剧的革命先声。

广州志士班初入梧州府

光绪三十四年(1908)夏天,郑君可首率广州“天演台”班来梧,是为梧州戏剧舞台上最早出现的志士班。

郑君可,福建人,最初在广州沙面租界一个外国医生开的诊所当侍役,后受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,加入了同盟会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他和几个会演戏的同盟会志士,以及当时较有名气的粤剧艺人吴有山(又叫“师傅友”,是著名粤剧演员白驹荣的师傅),组成了一个名为“天演台”的志士班(“天演”一词,出自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的英国著作《天演论》,取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之理念)。郑君可早年学戏出身,专攻花旦,因而他不但是“天演台”的领头人,而且还是该班的“正印”花旦。

“天演台”成立之始,因实力较弱,只能在广东各乡巡回演出。主要演出剧目有《火烧大沙头》、《贼仔升官》、《戒洋烟》、《虐婢报》、《徐锡麟》等。初入梧州府,“天演台”打算在众乐戏院公演。

众乐戏院是梧州历史上最早的一家固定戏院,位于大雄宝寺旧址(现云盖路复兴里),于光绪三十三年(1907)正月建成开业。戏院地势低洼,面向山坡,搭盖形式仿广州西关乐善戏院,座位子多,是一座简陋而带古典特色的大型建筑物。“天演台”在该戏院演出的消息不胫而走,当晚门票销售一空。但由于当时梧州的散兵游勇和地方团丁经常闹事,看霸王戏的恶劣风气很盛,故而给“天演台”造成了很大威胁。

果然,“天演台”头场上演改良粤剧《贼仔升官》,就碰上了大麻烦。戏刚开演,戏院的守闸员就和看霸王戏的散兵打了起来,一时间枪声大作,吓得场内观众惊慌失措乱成一团,纷纷夺路而逃。“天演台”演员亦大受惊吓,只能息演。如此连续几日仍未能开锣演戏, “天演台”终因断了经济来源而就地散班。

吴有山重组“天演台”

“天演台”被迫在梧州解散后,郑君可等几个同盟会志士返回广州。而吴有山则不甘心就此罢休,他自作班主,重组“天演台”。新组的戏班还是以过去“天演台”的人员为班底,缺少的角色则另外找人替补。随后,吴有山又带领全班人员建造绿船(绿船是志士班的标志,以区别于一般粤剧戏班的红船),以作往来各地演出的交通之用。

宣统元年(1909)梧州鳄池(现梧州市公安局所在地)的池水被放干,当时梧州资金较为雄厚的焕新公司,在该处集资兴建戏院,名为鸣盛戏院。这座戏院是一座正方形的楼宇,前面由四条大砖柱构成三个拱形大门,在大门上方有“鸣盛戏院”四个大字。场内座位约两千个,舞台很大,很多大场面的戏都可上演。戏院于当年竣工,落成之日,恰逢吴有山的绿船航行至梧州。于是,戏院便邀请吴有山的“天演台”前来举行首演。

“天演台”上演的剧目,除《火烧大沙头》、《贼仔升官》、《剃头痛》、《虐婢报》、《戒洋烟》、《徐锡麟》等原“天演台”的改良剧外,还上演传统古装粤剧。例如,由年仅十七岁的白驹荣初次担纲主演的《甘露寺》、《斩二王》、《柴桑吊孝》等。

然而,最受梧州观众欢迎的还是改良剧。究其原因有三:一是其内容较为进步,皆为揭露旧礼教、旧习俗及时政腐败与社会黑暗;二是纯用粤语,不用半文不白难以听懂的舞台“官话”;三是念白有时如同演说,打诨多为绕口令,语言诙谐,意存讽刺。正是这三点使得梧州观众耳目一新,纷纷购票,争先一睹为快。

“天演台”演出不久,戏院的守闸员与看霸王戏的散兵又发生了多次冲突。吴有山忆起当年在众乐戏院的遭遇,心有余悸,只得息演,把全班人员拉回绿船,憾然离梧。

“优天影”声名震山城

“天演台”离开梧州不久,由著名革命志士、报人、编剧家黄鲁逸(1869-1926,字复生,号冬郎,笔名鲁一,南海九江人)率领的“优天影”班便到了山城,并在鸣盛戏院公演。“优天影”是广东最负盛名的志士班,拥有郑君可、姜侠魂、靓雪秋等一批艺术造诣深厚的演员。

郑君可在梧州散班后回到广州,于宣统元年(1909)加入了“优天影”。他饰演的花旦扮相极美,唱做俱佳,名噪一时。报界对他的评价是“身材苗条,妙曼绝伦”。姜侠魂性格诙谐幽默,多才多艺,最擅长演丑生。靓雪秋原名廖十五,是革命家廖仲恺的胞弟,以演小武行当著称。其他演员如武生冯镜华,花旦庞一凤、陈全钟、黄兆德、万盏灯,小生郑锦涛、郑一铁、谢仲坡,丑生梁大公、樊岳云、何少荣、林叔香、梁松枝,小武周少保、周瑜利、范英杰、温惠可,女丑张叶池、卢铁牛等,也是各有特长。

“优天影”在鸣盛戏院上演的第一台戏,就以其阵容庞大、人才济济、技艺精湛而轰动了山城。慕名看戏者趋之若鹜,场面爆满。虽然《虐婢报》、《火烧大沙头》、《剃头痛》等戏是“天演台”演过的,但这些剧目也是“优天影”的看家戏,故而上座率依然有增无减。在此把这几个代表性作品介绍一下:

一、《虐婢报》:描写一个凶狠残忍的女财主以各种惨不忍睹的苦刑罚虐婢女。不久,因房屋失火,女财主倾家荡产,行乞街头。婢女逃出主家,嫁了一个好丈夫。后来,婢女偶然在街上遇见昔日的女主人,心生恻隐,意欲把她收养,但女财主已因贫病交加死于街头。

这个戏虽然没有触及虐待婢女这种罪恶现象的社会根源,还流露出阶级调和的思想,但对女财主的讽刺和鞭挞,在当时是很得人心的。

二、《火烧大沙头》:以清政府杀害革命女侠秋瑾这件事作为导线,接着描写一小撮恶吏劣绅靠着吮吸民脂民膏,在广州大沙头里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;而下层劳动群众则受着洋烟、赌博、娼妓等的毒害,弄得家破人亡,整个社会一片乌烟瘴气,剧中主人公愿借一把火烧掉这个罪恶的世界。

三、《剃头痛》:是一出滑稽历史剧,寓反清之意,并在剧中大胆引用清初某遗民的《剃头诗》:“闻道头堪剃,谁人不剃头!有头者要剃,无剃不成头,剃自由他剃,头还是我头。请看剃头者,人亦剃其头!”全剧诙谐笑谑,饶有趣味。(以上三戏梗概,均引自谢彬筹《近代中国戏曲的民主革命色彩和广东粤剧的改良活动》)

hr

“优天影”演绎梧州故事

在广东,关于“优天影”的研究很多,但很少有人知道该志士班风靡梧州的传奇经历,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“优天影”在梧州演出的《肖医生追脉失金钏,恶女人破口闹银钗》及《陈大龙抢亲》两剧。

这两个剧目是根据发生在梧州的真人真事改编的,上演后非常旺台,剧中情节成了梧州人当时热议的话题,影响极广。据说,广东的各个志士班也纷纷派人前来观摩学习,索取剧本,争相排演。

《肖医生追脉失金钏,恶女人破口闹银钗》一剧,取材于梧州当时盛传的新闻“医生黎公甫追脉”。因其惟妙惟肖地表现及揭露庸医黎公甫给女病人“诊脉”的丑行,致使黎公甫无地自容,拆下招牌,永不行医(该剧故事情节,见笔者刊于《西江月》2016年第1期的《梧州粤剧趣闻轶事》一文)。

《陈大龙抢亲》一剧,取材于梧州当时《广西新报》主笔陈太龙(又叫陈大龙)年少之时的一件丑事。当时,陈太龙因贪慕梧州有名的“老举”(妓女)杨狗仔(真名孔慧贞)的姿色,遂伙同林绎(他的同学,亦是一纨裤子弟)在石巷(现桂江一桥底)伺机抢了杨狗仔回家,并强行“成亲”。事后,梧州府衙把陈、林抓起问罪,并定于秋后处斩。适逢梧州知府庄蕴宽(1866—1932,字思缄,号抱闳,常州人)到任,因念陈太龙读书成绩好,日后可成大器,杀了未免可惜,遂免其一死,薄惩了事。

“优天影”把陈太龙年轻时的这件丑事挖出来,搬上舞台,并非无缘无故。其时,陈太龙是梧州立宪派、保皇党的首要人物之一,他利用作为《广西新报》主笔的有利条件,大放厥词,极尽攻击民主革命之能事。作为忠实追随民主革命的“优天影”志士,对此深感愤怒。于是,以编剧家黄鲁逸为首的志士班同仁,也拿起手中武器,编演了《陈大龙抢亲》一剧,予以猛烈回击。

《陈大龙抢亲》对陈太龙的嬉笑怒骂、讽刺挖苦,堪称淋漓尽致,入木三分。自以为独霸舆论阵地的陈太龙,怎么也料想不到志士班“优天影”会使用如此犀利的一招,令其受到沉重打击,臭名远扬。其他保皇党人士深感前车可鉴,反革命嚣张气焰遂有所收敛。

《陈大龙抢亲》一剧,是“优天影”所演出剧目中最受梧州观众欢迎的一个,其中一些词曲经常传唱于街头巷尾。

由于“优天影”演出的剧目锋芒太露,逐渐招来梧州官府的疑忌。他们暗地里多方干预,施加压力。无奈,“优天影”只得息演回粤,梧州广大观众无不为之惋惜。

梧州同盟会组建“优胜者剧社”

宣统三年(1911)四月初,梧州成立同盟会广西分会。分会成立之初,经常研究如何才能更广泛地宣传革命。大家一致认为,通过创办报刊来宣传革命思想固然重要,但由于中国的文盲太多,老百姓十有八九不识字,仅靠文字宣传是很不够的,必须借助于口头宣传。

而在口头宣传方面,同盟会志士受广东志士班“优天影”的启发,认识到戏剧是一个既能广泛鼓动民众,深入宣传而又便于掩护革命活动的最好形式。于是,他们邀集一批爱好戏剧的革命志士,仿效“优天影”,组建志士班,以达尔文“物竞天择”之意,取名为“优胜者剧社”。

众推清末秀才、平南人梁莲溪为社长,甘建斋、钱秀斋为副社长,吴芳圃为总务,有社员黄剑光、苏无涯、周榜、陈勉生、苏意甫、苏寿南、梁仁溪、刘威南、胡理明、陈治安、欧阳暄、黄宏、张振江、何牛、徐某(名字不详)和商界巨子曾某(名字不详)等二十余人,他们大多为同盟会员。

“优胜者剧社”组成后,开始时打算分设粤剧和话剧两个部门,但鉴于人手不够,同时亦考虑到梧州观众对粤剧的偏爱,故首先还是从排演粤剧着手。因大部分社员都是知识分子,且对粤剧亦多是外行,于是就派人到广州向某红船班礼聘文、梁两位粤剧艺人来梧州当教练。

学戏初成后,“优胜者剧社”曾在梧州试演多次,由黄剑光、梁仁溪饰小生,周榜饰小武,陈治安、黄宏、张振江饰花旦,胡理明饰男丑,欧阳暄饰女丑,徐某、何牛饰二花面。当时在梧州享有盛誉的音乐里手李次琴(又叫琵琶王)、黄卓、梁孝横等,也应邀前来为剧社伴奏,使剧社增光不少。

“优胜者”与“优天影”在澳门会合

由于文、梁两位粤剧艺人所教的剧目都是传统粤剧,与剧社宗旨不符,于是梁莲溪决定带着剧社开赴澳门,向在澳门活动的“优天影”学艺。

“优天影”的班主黄鲁逸见来求学的是梧州志士班,甚为高兴,即派人帮助剧社排练并协助演出了《岳飞报国仇》、《黄帝征蚩尤》、《文天祥殉国》、《地府革命》、《侠男儿》、《黑狱红莲》、《邋遢妹拜神》、《博浪沙击奏》、《火烧大沙头》、《剃头痛》、《虐婢报》等一批对革命有深远影响及作用的改良粤剧。“优胜者剧社”在澳门的演出地点,多在兵头花园,即现在的二龙喉公园。虽然演出水平不高,但演员们都很认真,因此赢得观众的好评,纷纷赠送锦旗,以资鼓励。

正当“优胜者”向“优天影”学艺初成,取得真经,准备回梧州献演之时,适逢武昌起义,《梧江日报》和《广西日报》同时抢发“京陷帝崩”这一令人欣喜若狂的特大新闻,梧州同盟会随即致电剧社成员,催促他们速返梧州参与起事。大家欢欣鼓舞,认为革命就要胜利了,于是就地解散剧社,即日搭轮回梧,参加了农历九月初十日(十月三十一日)宣布梧州独立的革命活动。

“优胜者剧社”是辛亥革命时期梧州成立的第一个(也是唯一的)志士班,同时也是迄今所知梧州最早的一个本地班。虽然活动时间仅半年左右,但其对宣传革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历史功绩,仍足以载入粤剧史册。

多个广东戏班曾到梧州演出

在辛亥革命时期,梧州除经常上演志士班的戏外,也上演过如“周康年”、“国丰年”、“琼山玉”、“镜花影”、“菱花影”、“国维新”、“共和乐”等属“八和会馆” (粤剧行会组织)戏班的戏。

被誉为省港四大名班之一的“国丰年”,曾到过鸣盛戏院演出。该班有著名的粤剧老倌:武生公爷创、小武周瑜林、花旦新蛇王苏、新丁香耀、小生小生福、丑生机器南。

约于民国二年(1912),由何浩泉组织的广州第一个男女班“共和乐”,也曾到梧州演出。该班的主要演员有武生金山润、小武金山茂,女小生东瓜,男小生新占,男丑新水蛇容、刘国兴,女旦走盘珠、相思欢等。

上述戏班的演出情况,暂无资料可考,但估计“共和乐”、“国丰年”等名班的演出,是能吸引梧州观众,并产生较大影响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 “共和乐”虽然是属于“八和会馆”的戏班,但其敢于挑战封建礼教、冲破世俗阻力,率先成立第一个男女混合戏班,可以肯定与其时的粤剧改良运动不无关系。

虽然,传统粤剧戏班远不及“志士班”的影响深远,但因其亦属辛亥革命时期梧州粤剧的范畴,故仍以一志。

 

参考文献:

谢彬筹《近代中国戏曲的民主革命色彩和广东粤剧的改良活动》、尚耶《艺海沉浮》、刘国兴《戏班与戏院》、曾树栋《同盟会在梧州的宣传活动》、顾乐真《辛亥革命与广西戏剧》等文章,以及《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专辑》、《中国革命二十六年组织史》、《辛亥革命在广西》、《梧州掌故》、《广府戏班史》等书。

 

字数5900字 (责任编辑陈薇)

?
    
    
版权所有:b82.com官方网站 桂ICP备13002354号-1 梧公网安备:45040502000038号
技术支持: 梧州零距离网站  广西网警虚拟岗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