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首页 视察调研 提案工作 议政建言 社情民意 党派团体 县(市、区)政协 领导讲话
委员风采 规章制度 文史资料 理论研究 他山之石 政协知识 艺术之窗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史资料 ?关键字:     
?

马师曾辗转广西宣传抗日

作者: 马素丽    日期: 2016-6-30    来源: 梧州政协网

马素丽

 

马师曾是众所周知的粤剧泰斗。过去,有不少贺州八步人自豪地回忆说,抗战时期马师曾、红线女在八步唱过戏。一些老街坊经常讲起马师曾的故事。

2015年,贺州市政协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编写《贺州抗战实录》。在征集编撰出版史料时,笔者走访一些街坊、老者,结合自己亲耳听到的星点史料,归纳整理出本稿以飨读者。

马师曾(1900年~1964年),字伯鲁,号景参,广东顺德人,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,被称为“粤剧泰斗”、“一代伶王”。他独创的“乞儿喉”及“马腔”半唱半白、顿挫分明,有时还加入方言俚语,活泼滑稽,被粤曲界评价为“史无前例,后乏来者”。

马师曾的名望,不仅在于他的艺术才华,也在于他的民族气节。香港沦陷之际,为了不替日本侵略者粉饰太平,他不惧威胁不受利诱拒不登台演出,毅然舍弃可观家产,组织“抗战粤剧团”,颠沛流离到广西谋生,长期参与抗日救亡宣传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当时省港的粤剧艺人们不愿留在沦陷区为日本侵略者粉饰太平,纷纷逃离香港、广州,驻足广州湾。当中著名的艺人有薛觉先、梁醒波、谭兰卿、郎筠玉等。他们的演出除维持生计外,还编演抗战节目,进行救国宣传。

其中,马师曾组成的“太平剧团”就编演了《卫国弃家仇》《秦桧游地狱》《洪承畴》《救国怜香两情深》等宣传抗日救国、痛斥汉奸无耻嘴脸为内容的剧目,广受观众欢迎。

那时驻足广州湾的剧团大多创作抗日戏目,马师曾也将“太平剧团”改名为“抗战粤剧团”。知道马师曾在广州湾后,日本侵略者又指派日本文化特务禾田久追踪而至,威迫并利诱马师曾返回香港,马师曾严辞拒绝日本侵略者的要求。随即,马师曾率领全团60多人,连同眷属共百余人,逃过寸金桥(原叫赤坎桥,是法国租借地地界),后又逃到遂溪县。

这时,一位广西戏院商人来找马师曾,洽谈商业演出业务,马师曾提出四六分账,对方同意了,马师曾就决定带领“抗日粤剧团”,转移到广西玉林演出。这百余人从广东遂溪出发经廉江、石角,进入广西陆川到达玉林。他们一路步行,沿途仍然坚持演出,进行抗日救国宣传,用义演募捐得来的钱财和衣物,支援前线抗日战士,救助后方苦难同胞。

在途经容县时,由于剧团里的女演员容貌姣好,在演出时频遭当地恶少、军阀滋扰,如一名人称“黄二少”的当地军阀子弟,就强迫剧团将三个女演员送到府上陪酒,意图霸占她们。因此,马师曾冒险多方斡旋,将“抗战粤剧团”带离玉林后,又往抗日大后方桂林转移。

在玉林,马师曾看到张瑛、梅绮等名演员逃难到此,便收留他们一起参加抗日救亡的义演。

1942年11月27日,马师曾带领“抗战粤剧团”抵达桂林。这时的桂林,已成为我国大后方重要的抗日救亡文化中心,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募活动在这里蓬勃开展。马师曾的“抗战粤剧团”一到桂林,就得到了全国知名文化人郭沫若、田汉、夏衍、阳翰生的热情鼓励,那时郭沫若任国防部二厅厅长,统领全国的抗日演出队伍。看到这个剧团到来,他就与田汉商议,把这个粤剧团纳入张发奎的“第四战区”,发一张委任状,任命马师曾为中校团长,发给剧团每人一套军装,还有编号、襟章。由此,“抗战粤剧团”便积极投身到了桂林文化界劳军义演、抗日救亡募捐义演中去。期间,他们主演了《烽火奇缘》《四进士》等粤剧,并热心参加其他抗日救亡活动。

此前,当“抗战粤剧团”向广西玉林转移时,因团内的第二花旦何芙莲不愿前往,因此其担任的角色便由其徒弟红线女充当。一天剧场正排练当晚要演出的新戏《软皮蛇招驸马》。突然,正旦陆小仙(蓝茵)患了急性肠胃炎,被送到战时医疗站救治。但是这晚的戏票已经全部售出,而且演出时间快到了,马师曾急得直冒冷汗,只好让勤学苦练了一年、没戏时在幕侧“偷师”,且大部分词曲也记熟了的红线女,顶替陆小仙出场。

开场前,马师曾嘱咐红线女,万一出错要随机应变;马师曾夫人梁婉贞则在旁边帮红线女换戏服,读曲。当晚,有着极好天赋的红线女,一展身手救场成功,台下观众的反响特别好。红线女的受欢迎程度,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正印花旦。连演三天后,红线女就直接与马师曾配戏成了正旦,这时的红线女才18岁。

马师曾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和红线女特有的“女腔”风靡一时,给桂林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,尤其是逃难到此的广东难民,更倍感亲切。桂林观众对马师曾的“抗战粤剧团”如此热心关注,更激起马师曾、红线女的创作、演出热情,马师曾自编、自导、自演,夜以继日地排演一批新编抗战粤剧,深受群众青睐。

1944年6月,马师曾一行参加了“西南汇演”,获得了一致好评。夏衍兴奋地说:“老马,日军节节败退,抗战胜利在望,你那个‘抗战粤剧团’,不如改名为‘胜利粤剧团?’”时任新中国剧社理事长瞿白音笑着告诉夏衍,马师曾几天前就已经改了。

然而,垂死挣扎的日本侵略者在攻陷长沙、衡阳后,锋芒直指广西,桂林告急。由于日军飞机对桂林的轰炸越来越频繁,1944年7月5日,桂林警备司令部首次下达疏散命令,9月8日再次发出紧急疏散命令。那时候逃到桂林的难民很多,人口已超过50万,要在短时间内疏散这么多人,真是难上加难。

在极度慌乱之中,马师曾带着“胜利粤剧团”,也不得不随逃亡人流向广西东部疏散,没有船,没有车和轿子,他就带领剧团人员,背着小脚的母亲,经阳朔徒步到平乐县。岌岌可危的平乐县城离桂林不远,当地人讲的还是桂林话,听不懂粤剧。由于平乐县缺乏粤剧演出条件,“胜利粤剧团”无以为生,只好宣布解散。为求生计,马师曾带领愿意继续合作的人员,翻山越岭辗转到达桂东的贺县八步镇。

当时的八步镇是平乐专署所在地,桂东地区政治文化中心,虽然偏安一隅,却是一个没有遭受日军蹂躏的安全区。因此,小小的八步忽然聚集了大量拖家带口逃难而来的人们。马师曾带着“胜利粤剧团”余下人员到八步后,租住在当时著名的工矿企业家伍展明等人家(俗称伍家大院)的后院(今向阳路恒兴花园大楼东南一带)。

这时一批文化界人士也相继从桂林、昭平疏散到了这里,并在这里继续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。因为从桂林方向逃难而来的各地难民聚居此地,所以八步还是适合粤剧演出的。此时,马师曾决心重整旗鼓,开展粤剧演出宣传抗日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撤到八步的文化界人士,很多是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护送和接应的,有的还有国民政府的工资保障,而马师曾一行颠沛流离逃难到这人生地不熟、人满为患的小镇,一切事务完全要靠自己去张罗,所以境况之差,难以想象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,使马师曾积劳成疾,未等“胜利粤剧团”在八步开演,马师曾就吐血病倒了。“胜利粤剧团”顿时群龙无首,只好再次解散,演员各奔东西。雪上加霜的是,马师曾的原配夫人经不起贫穷的煎熬,也离他而去。贫病交加的马师曾坠入痛苦的深渊。

幸而,平日里最钦佩马师曾的超群技艺和高尚人格的红线女,在马师曾最需要人照料、安慰之时,及时地向他伸出了温暖之手。在红线女的精心护理下,马师曾身体慢慢康复,两人在八步继续开展登台献艺生涯。

当时的八步虽然人满为患,但时值兵荒马乱,百姓的生活不宽裕,开始时去欣赏粤剧的观众不多,上座率很不理想,只有一些商贾去看演出,所以剧团时演时歇,演出收入十分微薄,难以维持生活。

据年过80岁的八步居民秦进华回忆说,当年他就见过马师曾一行在演出后收到观众带来的红薯,马上就在戏台后面架起锅头煮来吃,生活颇为落魄。后来,马师曾除了晚上在八步桂剧院戏棚(今老体校即体育路11号)演出外,白天还经常到一景茶楼(拆除之中)、趣乐茶楼(今贺州市房产管理中心),还到过附近乡下如莲塘立琴庙等的地方演出。但是,当公园有集会宣传抗日的时候,他也会到公园里的灵峰戏台去表演,参加募捐筹款活动支援前线。

笔者小时候曾听八步老街坊谭婆婆说起,那时街坊们穷,难以拿出看戏的钱,但看到马师曾当时在八步的生活确实窘迫,还要赡养老母亲,街坊们有的就带着米,或带一点肉,或带些青菜、红薯,甚至还有人带盐油酱醋去看他演戏,以此接济他的生活。

后来日军侵扰到了贺县边境,八步也不安宁了,马师曾和红线女又往纵深山区转移,前往离八步几十公里外的半路(今黄田镇新路矿区)避难,借居在矿场的工人宿舍里。这个矿场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半山坳里,四周很少农户,生活条件颇为恶劣,几乎终年吃不到肉,连蔬菜也不易吃到,大家只能用盐水拌饭。就在这如此荒僻艰难的矿区里,马师曾和红线女仍然坚持背起戏服箱笼,沐雨栉风,穿山进洞为矿工们表演。

1945年7月至8月间,马师曾和红线女的第一个女儿降生在这荒僻的穷山沟里。这次生产,红线女与病痛作殊死搏斗,在马师曾的精心护理和好心人的帮助下,奄奄一息的红线女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。

1945年8月16日傍晚,整个八步在欢庆抗战胜利的爆竹声、锣鼓声中沸腾起来,人们欢庆胜利的呼声响彻天空。随后,难民们相继离开八步返回家乡,由于盘缠不够和红线女身体状况等因素,马师曾一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先后离去。曾经喧闹熙攘的八步也逐步冷清,演戏收入自然也更少了。

1945年初冬,马师曾和红线女得到广州一位戏班班主的邀请,回广州演出,才得以离开八步。由于种种原因,当年随马师曾逃难到八步的 “抗日粤剧团”的一些小角色演员、跑龙套演员、杂工等,没有跟着马师曾回广州。他们留在八步,组成了一个“八步粤剧团”演出谋生。解放后不久,这个剧团整体调到了陆川县。

笔者小时候听街坊老人回忆,马师曾表演“乞儿喉”是他演戏中最精彩的一幕。他的“乞儿喉”唱腔独特,“乞、呀”二字,一口气能连续唱108个,然后即接唱曲词,此时会赢得观众不绝的掌声。抗战胜利后,曾有不少湘、粤、桂边境各县的群众,闻讯远道(有的还挑着谷子)而来观赏马师曾的演出。

马师曾凭着精湛的唱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,在桂东特别是在八步留下了一段佳话。

?
    
    
版权所有:b82.com官方网站 桂ICP备13002354号-1 梧公网安备:45040502000038号
技术支持: 梧州零距离网站  广西网警虚拟岗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