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洲鱼花
|
作者: 李宽林 日期: 2016-9-13 来源: 梧州政协网 |
李宽林
鱼花,是两广人对鱼苗的称呼。过去,鱼花不是人工培育的,而是从江河中捕捞的。鱼花捕捞业在历史上,广东以南海九江为盛。在广西,就只有梧州的长洲岛寺冲、杨桥一带有这类捕捞活动。 考究起来,长洲的捕捞鱼花与九江还有一段渊源。据有关资料记载,九江的鱼花捕捞业已有500年历史,而长洲的鱼花捕捞业的历史才300多年。原因是长洲寺冲、杨桥一带村民的祖先洪巧(一作“考”)先师(后人尊之为“洪圣公”,为纪念他还把一个码头称为“洪圣公码头”),便是在九江鱼花捕捞业兴盛了300多年后迁徙上梧州的。 洪巧带来了家眷,也带来了捕捞技术,在迁居地落籍并从事捕捞业,同时向大家传授技艺。以至当地的中山、长安、上标、上湖、正湖、寺冲、杨桥、雅尧八个自然村的鱼花产量尤为丰富,对外输出的鱼花比较多,因此村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。为不忘洪巧以及他的祖籍,上述自然村一带,当地人又称之为“九江塘”。 那儿的人家,多半是亦渔亦农、男渔女农。他们家家户户都挖筑有一两口鱼塘,养殖成鱼。至于鱼的种苗,当然是自家(或邻家)捕捞的鱼花。 每年春汛来临,便是捕捞鱼花的好季节。男人们就会在浔江和西江沿岸选择水流缓慢处,设下“鱼埠”,以捕捞鱼花。据清代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记载:“西江多渊潭,而其源从滇、黔、交趾(此指广西一带)而来甚远,故鱼花多而肥。”可见,浔江和西江的鱼花资源极为丰富。但一般来说,长洲的捕捞户却就近在藤县、苍梧,以及梧州邻近水域布设鱼埠。 “鱼埠”之名,首出《广东新语》,是选作下鱼箩之处。鱼箩由箩架、鱼箩和通池三部分组成:箩架是一根横伸水面的杉木浮杆,其作用是固定并串联鱼箩;鱼箩是用竹篾编成一头大一头小,半拱状的疏格箅,三个做一组并排串联起来露出在江面上;通池是一种用薯莨染成黑色的蚕丝布缝制成缜密的长方形小“池”,它结实耐浸,用时分别套接于各鱼箩的尾端,以收集随水漂流而来的鱼花。 实际操作时,还得把鱼箩横杆的另一端,固定于近岸的木桩上,不至于整个鱼箩被河水冲走。这样,顺流而下依次设立箩架、鱼箩、通池,鱼埠,便算设置完毕。以后整个渔季,渔农们便可以坐着小艇,划着扒桡(短桨),往来于自己设置的鱼埠,收取一批批鱼花,应了“坐收渔人之利”那句俗语了。 从江河中捕捞回来的鱼花,叫做“海花”(长洲人称江河时也叫“海”),鱼花可说是“龙蛇混杂”,必须进行分类,剔除杂鱼,保留家鱼。长洲渔农会用一种叫做“撇花”的办法来加以解决,具体做法是根据各种鱼花在水中密集而缺氧的情况下,会因各自忍耐缺氧能力的不同而浮头的特点,逐类“撇”出。首先清除杂鱼;然后按照它们浮头的层次,把鳙鱼(大头鱼)、鲩鱼(草鱼)、鲢鱼(鳊鱼)、鲮鱼等“撇”出并进行分类。正如《广东新语》所说,鱼花“方如针许,(渔农师傅)已能辨其为某鱼,拣为一族,其浮而在盆上者为鳙也,在中者鲢,在下鲮也。” “撇花”是一门技术活,因为鱼花细如“针许”(甚至像头发丝),且不断穿梭游动,所以,进行“撇花”的人必须要准确辨别各类鱼花的不同特征(形状、颜色和游动情况),并熟练掌握分拣要领。他们从内壁抹了涂料的鱼篓中一手拿大瓷碟把鱼花舀起;另一手拿轻薄的河蚌壳,眼明手快地舀、拨分类挑拣。鱼花规格共分12个等级,称为“十二朝”,各“朝”(即各天,鱼花长势每天不同)的区别,是经由“过筛”认定的。所谓的“筛”是指特制的鱼筛,它以竹篾编成窝箕状排满经线篾条,各篾条间留着缝隙,是辨鱼大小的专用渔具。随各“朝”鱼花的不同而有等差,缝隙最疏的是头“朝”、二“朝”的鱼筛,但也只有1.5—2毫米。至售卖时的鱼花常称“鱼口”,以别食用时的“成鱼”。 长洲鱼花历来闻名遐迩,产量在全国首屈一指,经济收入可观。据资料反映,1930年,长洲鱼花捕捞量为38亿尾;而从1857年至1949年,长洲鱼花捕捞户由20多户发展到123户,其间最好的两年各种鱼花收益近37万银元之巨。 长洲鱼花在国内享有盛誉,销售上长期以“广东客”为主,有罗定、高州、信宜、新会、鹤山、韶关等地;另外则是“陆路客”,有富川、贺州、钟山、信都、平乐、阳朔、桂林、全州、衡阳、柳州、钦州、玉林,还有浔江、郁江、黔江等江边的各个县。 同时,长洲鱼花在海外也大受客商及养殖户青睐。20世纪20年代,长洲鱼花还曾由广东鱼花商组织乘飞机运销海外市场,包括南洋各群岛和东南亚各国。 随着鱼花捕捞业的兴盛发展,行业组织开始出现。从1851年至1861年的10年间,长洲鱼花户联手设立鱼花行机构。该行设有理事、理财及律师等专职人员(领薪)三人;另有临时办事员(从行业会员中遴选,不领薪)三人。 另外,长洲鱼花捕捞户还组织祭祀鱼花捕捞祖师爷洪巧先师的理事会,主持三年一届的庙会。先师的神位供奉于真武观(一说是五通庙)内,依附真武观和五通庙举行庙会,由村民抬着洪巧先师的金身塑像,与真武观“北帝神”神像和五通庙的“五通神”神像一起游坊。为使庙会显得隆重热闹,并扩大鱼花捕捞业的影响,理事会事先积极行动,多方筹集资金。一是向鱼花商、富户劝捐,二是向捕捞户和农民派捐,三是开设赌场抽佣聚钱。同时,还做出荣誉性的规定,每捐一元(银元,下同)获圆灯1盏;捐3元,获扎腰灯1对;捐10元,获伞灯一对。 解放后,长洲鱼花捕捞业一度得到极大的发展,负担着向全国各地供应鱼花的任务,还常常供不应求。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,长洲曾组织鱼花师傅500多人,先后受聘至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江西、黑龙江等省及自治区内各市县,传授鱼花捕捞技术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,各地鱼花人工孵化繁殖科技的成功应用,遂使兴盛了300多年的长洲鱼花捕捞业逐步式微,乃至画上句号。 |